交通大学老图书馆位于交大中心绿地东侧,始建于1918年,至今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是唐文治校长与教职员、校友发起募捐,筹资6万余元建成一座2687平方米、可藏书10万余册的图书馆。她是交大最早的建筑物之一,历经近百年的风雨,见证了无数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在交大人心目中,老图书馆就是交大的象征。如今,老图书馆转为学校档案馆办公之用,兼为学校的校史博物馆和校友活动室。
1、南洋公学最早的藏书之地是开辟在上院楼下大讲堂内的一角,名曰“藏书楼”。“藏有中文图书三千余册,西文图书数十册而已”。
上院建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为三层山字形楼房,英式文艺复兴风格。中部顶层有钟楼,底层有大礼堂,建筑面积约6500平方米。是南洋公学时期的大学部。
南洋公学图书馆概况
上院底楼的大讲堂
上院外景
本校未建造图书馆之前的西文图书室
2、1916年(民国五年),适逢学校20周年校庆,由本校1916届毕业生发起筹款建造图书馆。除当时奉总统令,由政府拨款30200元,其余为本校同学与毕业同学捐助,共约60000余元。于1918年2月20日破土动工,至1919年10月10日建成一座三层洋房,初建面积2678平方米,作为学校图书馆之用。因为无锡荣氏兄弟(荣宗敬、荣德生)捐资最多,所以根据筹建章程,由荣氏筹资建荣熙泰的铜像于图书馆的东侧。唐文治校长应邀写了“荣熙泰先生铜像记”,镌刻在基座上,以作纪念建成,后被毁。
《学校20周年校庆纪念册》中提及创议筹建学校二十周年纪念图书馆
建于图书馆的东侧的荣熙泰铜像
唐文治校长所写的镌刻在荣熙泰先生铜像基座上的碑文
1919年荣氏兄弟与校长唐文治(左四)等人在荣熙泰铜像前合影
3、1917年4月成立了“建筑图书馆筹备会”,由留美学生、图书馆专家沈祖荣和学校有关教员精心研究、设计,共绘制10幅图纸,报送交通部,审核后选其中一份参照建设。中标承建者为杨顺记,担任监工的为学校土木工程学院的教师胡士熙。
1919年10月10日,老图书馆历时近八个月竣工,举行落成典礼。老图书馆建筑面积2687平方米,,其规模在当时国内高校名列前茅。馆内藏书以工程、管理及科学之书籍为多,线装珍本与英美小说也有不少。其中中文图书30000余册,英文图书3600余册,期刊79种。图书馆大楼共三层,设有一间杂志阅览室,两间普通阅览室,一间研究室,两间自修室和一间陈列室。
图书馆外景
图书馆内部
图书馆内部
图书馆阅书室
图书馆阅书室
学生在图书馆走廊阅读
4、1926年,为纪念建校30周年,学校举办全国规模最大的工业博览会。老图书馆作为第一展室,工博会期间陈列了当时先进的轻巧电机、电风扇等先进工业设备及工业材料。
上海华生电器制造厂
5、1934年,由唐文治、叶恭绰、凌鸿勋、孙科、蔡元培及各位校友发起为加减图书馆书库募集资金。
1934年《南洋友声》第33期上刊登前校长唐文治发起募款为母校添建图书库
6、1936年,书库加建完成,面积550平方米。由基泰设计公司主持设计,把图书馆原有的“凹”字型平面的缺口封住,改为“口”字型平面。保持图书馆平面完整性的同时,增加了图书馆的使用功能。
加建书库前的图书馆东立面 加建书库后的图书馆东立面
7、加建书库后,图书馆藏书量大大扩充,图书设备也得到改进,大大丰富了师生的学习生活。
8、老图书馆一直沿用至20世纪80年代交大包兆龙图书馆建成之时。老图书馆转为校档案馆等部门办公之用。
“红墙白栏柳丝中,镰箔轻明花影重,推卷披襟当面风,绿葱葱,几颗樱桃叶底红”。这些诗情画意的词句正是老图书馆形象的真实写照。交大众多的优秀学子,如江泽民、钱学森、吴文俊、王安、王之卓等都在这座瑰丽优雅的建筑物中,汲取过科学知识和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