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 > 档案服务 > 编研陈展 > 正文
上海交大五、六十年代的院系调整
发布日期:2018-06-25    撰稿:    摄影:张婷婷
字号:[]

 

前言

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高校院系调整,是新中国建立后对教育体制的重新定位,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交大的广大师生以强烈的爱国热情和主人翁精神,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交大调出的一批系科连同师资、设备、图书资料等,充实加强了一些院校相关专业领域的力量,或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一批新的专门院校。由此,交大由一所历史悠久、办学特色鲜明、学科齐全的大学被调整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并且理工分家、系科减损。

建国初期,为了适应国内经济发展,也为了改变我国高等教育布局不合理和师资不足等问题,学习苏联的高教体制,1949年8月至1952年10月,中央教育部以政务院“培养工业建设干部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为方针,统一部署全国性的院系调整,并先从华北、华东两大区做起。从1949年下半年到1956年,在华东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委员会的部署下,交通大学前后经历过大大小小八次调整,1951年和1952年两次大规模调整使其传统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

交大的院系调整分三个阶段进行:①1949年上海解放到1950年个别院系调整;②1951年一批院系的初步调整;③1952年大规模的院系调整。④1953年后陆续进行了个别系科调整。

1949年上海解放到1950年个别院系调整

1.1949年国立暨南大学(理学院)、浙江大学(航空工程系)、南京大学(航空工程系)、复旦大学(土木系)并入交通大学。

2.1950年国立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航业管理系并入上海航务学院。

上图为上海区航务局致交大校务委员会为船校与交大航业管理系合并问题来电抄告请查照由下图为华东区教育部为所请航管系并入航务学院照准

下图是部分合并到上海航务学院的部分教师和学生名单:

上海航务学院 以后又合并去大连海事学院(现改名大连海事大学),其中有著名的陈嘉榞教授、城市气象学家周淑贞。

上图为现在的大连海事大学

 

 

 

 

1951年6月,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关于院系调整的通知

这份通知,拉开了大范围院系调整的序幕。

1951年6月12日,教育部首先调整或增加工学院系,交大位于调整先行之列。

1.校内调整

电信管理系→ 本校电机系

工业管理系→ 本校机械系

轮机系 → 本校造船系

2..交大调出的系科有管理学院的航业管理系、财务管理系、运输管理系和工学院的纺织系。

(1)

随院系调整调出的部分知名教师和专家:

沈奏廷(1904-1963):铁路运输学家和铁路运输教育家,著有《铁路货运业务》。调整后去北方交通大学,

龚清浩(1909—2001):著名会计学家、中国会计学会顾问。曾长期负责《辞海》会计类词目的释文,编写了《计核算》(二分册)、《工业会计》和《工业会计图解》等教材。调整后去上海财经学院。

钟伟成(1897-1985)——长期担任我校管理学院院长,专长铁路材料管理和企业管理。中国现代管理教育的倡导者和践行者。调整后去上海财经学院。

 

 

 

 

 

这些学校现在的风貌:

(2)纺织系 + 上海纺织工学院+上海工专纺织科 华东纺织工学院(现改名东华大学)

*随院系调整调出的部分知名教师和专家有:钱宝钧,顾克铮,杜燕孙、王菊生等

张方佐(1901-1980):纺织技术专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纺织生产技术与企业管理的开拓者之一,纺织科研事业的重要奠基人。1951年,我国第一所专业配套的纺织高等学府——华东纺织工学院在上海建立,张方佐又兼任该院第一任院长。

钱宝钧(1907-1996):纤维化学家、教育家,中国化纤工业、纤维高分子科学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化学纤维专业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曾任华东纺织工学院院长。调整后去华东纺织工学院。

 

王菊生(1917- ):染整专家、教育家。长期从事有机化学、纺织品染整方面的技术工作和高等纺织教育工作,中国染整学科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之一。调整后去华东纺织工学院。

 

杜燕孙:染整工程技术专家。长期从事学术活动和科学普及工作,著有《国产植物染料染色法》、《棉练漂学》等书。调整后去华东纺织工学院。

 

东华大学现在的风采:

左图为现在的东华大学

1951年6月,交大纺织系与上海纺织工学院、上海工业专科学校纺织科合并组建华东纺织工学院,后又改名为中国纺织大学、东华大学。

至此,交大管理学院被撤销,原有的院系从3个学院17个系1个专修科和1个研究所调整为2个学院10个系1个专修科,即理学院下的数学、物理、化学3个系,工学院下的化工、机械、电机、造船、水利、土木、航空7个系,还有1个电信专修科。

 

1951年院系调整调入部分

交大调入的系科是复旦大学土木系。

交大土木系 → 复旦大学土木系 

1951年6月12日华东教育部为转知运输管理系调整事

*随院系调整调出的部分知名教师和专家:

哈雄文(1907-1981): 中国建筑师学会理事长。既是建筑师又是市镇规划专家、建筑教育家。著有《建筑理论和建筑管理法规》、《美国城市规划史》,主编《建筑十年》。后为哈工大建筑学专业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朱颐龄(1924-2006):我国复合材料事业开创者之一,中国玻璃钢结构设计家,主撰了我国第一部玻璃钢专著《玻璃钢结构设计》。

1952年院系调整调出部分

1952年5月,教育部“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开始了全国高等学校第二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

调出的学科:

(1)

 

 

*随院系调整调出的部分知名教师和专家:

 

崇林(1900-—1953):著名数学家。曾为1940届校友、著名数学家吴文俊院士讲授“实变函数”,使后者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成为数学生涯的一大转折。调整后去华东师范大学

 

孙泽瀛(1911年-1981年):现代数学家。曾主持筹建华东师范大学和江西大学数学系。最早倡导在大学开设运筹学课程,并翻译了世界上第一部运筹学专著——莫尔斯与金布尔的《运筹学讲义》。调整后去华东师大。

钱谷融(1919- ):著名文艺理论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享有“北王南钱”的美誉。调整后去华东师范大学。

王蘧常 (1900-1989) :著名国学大师。与钱仲联先生合称为“江南二仲”。 精于章草,又参以《张猛龙碑》、《郑文公碑》两碑笔意,自辟蹊径,独具风貌,被公认为20世纪章草大师。调整后去复旦大学。

周同庆(1907-1988):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我国光谱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调整后去复旦大学。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

 

顾翼东(1903-1996):著名化学家,我国钨化学研究的奠基人。调整后去复旦大学。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

 

 

 

 

 

现在的复旦和华东师大:

复旦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2)土木系 → 同济大学

*随院系调整调出的部分知名教师和专家:

康时清(1896-1988);我国矿冶地质学界元老,曾被选为英国皇家科技学院院士。调整后去同济大学。

曹楚生(1926——):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和水工结构专家,曾当选中国工程设计大师。他主持设计了黄河上第一座发电的水电站——盐锅峡水电站、我国的第一座大型碾压式堆石坝——碧口大坝、潘家口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1999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孙钧(1926- );著名岩土力学与工程、隧道及地下建筑结构专家。调整后去同济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地下建筑工程专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现在的同济大学:

 

(3)航空系 华东航空学院(后与西北工学院合并成立西北工业大学)

*随院系调整调出的部分知名教师和专家:

陈士橹(1920- ):著名飞行力学专家,我国航空航天科技教育领域的开拓者之一。调整后去华东航空学院,曾任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名誉院长。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曹鹤荪(1912-1998)——著名空气动力学家,航空航天教育家。调整后去华东航空学院,对创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贡献卓著。曾任和国防科技大副校长。1985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季文美(1912- )——现代动力学家,航空航天教育家。调整后去华东航空学院,曾任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名誉校长。

 

姜长英(1904- )——航空教育家,中国航空史专家,中国航空史学科的创立者和航空史研究的奠基人。调整后去华东航空学院,并随校迁至西安任教于西北工业大学。编著成中国第一部《中国航空史》专著,创立了中国航空史学科。

 

华东航空学院历尽多年,演变为现在的西北工业大学:

(4)水利系 华东水利学院(现改名河海大学) 

*随院系调整调出的部分知名教师和专家:

刘光文(1910~1998):我国著名水文学家、教育家,参与筹建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为当年学校拥有的四位一级教授之一。创办新中国第一个水文本科专业、水文系,是新中国水文高等教育的奠基人。

 

严恺(1912- ):著名水利和海岸工程专家。负责创办华东水利学院(今河海大学),曾任该校校长、名誉校长。1955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华东水利学院历尽多年,演变为现在的河海大学:

 

(5)化工系 华东化工学院(现改名华东理工大学)

*随院系调整调出的部分知名教师和专家:

苏元复(1910-1991):著名化工专家、教育家。调整后去华东化工学院,曾任副院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化工系 华东化工学院(现改名华东理工大学)

 

1952年院系调整调入部分 

交大调入的系科及其来源学校: 

机械类 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大同大学、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上海工业专科学校、华东交通专科学校

电机类 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大同大学、震旦大学、沪江大学、上海工业专科学校

造船系 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武汉交通学院、上海工业专科学校

*随院系调整调出的部分知名教师和专家:

周志宏(1897-1991)——著名冶金专家、金相热处理专家中国冶金科学奠基人。原大同大学机械系主任。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程福秀(1907- )——原同济大学教授。专于电机设计

特种电机的研究,主译《电机设计与计算》。

1952年院系调整总结

院系调整后交大师生员工概况表

至此,具有悠久历史的交大理学院撤消了,原有的院系从3个学院17个系1个专修科和1个研究所,调整为2个学院10个系1个专修科;学校调整为机械、电机、造船三大系,下设化工、机械、电机、造船、水利、土木、航空等7个系,还有1个电信专修科,成为多科性的工业大学,对全国建立新的高等教育体系和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1953年后院系调整综述

作为1952年院系调整的延续和补充,1953年全国继续进行院系调整。高等教育部决定调整部分高等学校的院、系、专业的设置和分布,将沿海地区一些高校的全部或部分迁至内地。在交大西迁西安的过程中,1954年交通大学汽车专业并入成立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1955年电话电报通信专业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学等3个专业、华南工学院电话电报通信等2个专业合并成立成都电讯工程学院、1973年机车车辆系并入上海铁道学院。

1954年院系调整

汽车专业 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 吉林工业大学

 

建校于1954年的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曾隶属于国家机械工业部,1998年重归教育部直属。1958年更名为吉林工业大学。

吉林工业大学以汽车和农机为优势和特色,工、管、理、文相结合的多学科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汽车工业和机械工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首批进入211工程。

 

调整去的教师有10名,其中教授副教授2名; 学生有202名。

黄叔培(1893-1979):内燃机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兼机械工程系主任,曾任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老师,后去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任副院长、吉林大学副校长,一级教授、内燃机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历届委员。

现在的吉林工业大学:

1955年院系调整

大连工学院造船系 交大造船系

1955.2

1955年2月,为了充实交大造船系的实力,高教部同意大连工学院全体教师、研究生等共计五十三人调至交通大学造船系,其中教师37人,包括2名教授、3名副教授,同时调入的学生有323人。

 

陈铁云(1918- ):原大连工学院教授。1955年调入交大。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专于潜艇耐压壳强度和离岸力学的研究,多次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

 

 

1955年院系调整

电话电报通讯专业 成都电讯工程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

1955

 

现在的电子科技大学

 

1955年3月,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按照国务院“将华南工学院、南京工学院、交通大学等校的电讯工程有关专业调出,在成都建立无线电工程学院”的战略部署筹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1955年9月19日,高等教育部以(55)工教字第1730号文通知三校及筹备委员会,业经国务院正式批准,校名定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简称“成电”)。1988年,学校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改名为电子科技大学,但学校的简称成电一直沿用至今。

 

以电子信息学科为核心,理工渗透,理、工、管、文、生(命)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新中国第一所新型电子信息高等学府,被江泽民同志誉为“我国电子类院校的排头兵”。由苏联专家援建而成.为我国最早的七所重点国防院校之一,并在1960年被确立为全国重点大学。首批成为“211工程”重点学校。

 

调整去成都电讯的教师共28名,其中教授、副教授9名。

陈湖(1907-1986):参加创办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历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教授、无线电系主任。长期从事电讯通信教学和研究工作。编著有《电话学》、《市内电话学》、《市内电话网技术设计基础》。

张煦(1913- ):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40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科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迁往重庆。20世纪60年代初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教授,1978年调回上海交大任教。是我国早年参加通信建设的著名教授之一,在我国通信建设的历史转折阶段起了带头和推动作用。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73年院系调整

机车车辆工程系 上海铁道学院

1973

 

早在1921年交通大学机械科就设有铁道机械门,52年院系调整时交大机械工程系的机车组与同济大学机械系的起重运输机组合并成立运输起重机械系。1960年运输起重机械系改名为机车车辆工程系。到1966年时,全系共有教职工56人,教授5名。招收培养了405名本科生。

 

调整去铁道的教师名共72名,其中教授5名。

许应期(1899-1976):1921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1926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回国后任教浙江大学工学院、交通大学副教授,东北大学、中央大学、大同大学教授、电机系主任。1950年后任交通大学教授、工管系主任、机车车辆系主任,随系调入上海铁道学院。编著有《牵引电机》、《电机牵引基础》,合译《无线电原理》等。

 

上海铁道学院,后和上海铁道医学院合并组建成上海铁道大学,是一所经国家教委批准,为适应铁路建设大发展,培养高级工程技术、医学和经济及管理人才的以医工结合为特色的多科性综合大学。2000年4月同济大学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同济大学。

上图为上海铁道大学教学楼,上面的校徽昭示着后人,这里曾经是一所铁路高等院校。

 

结束语

50年代开始的高校院系调整,是新中国建立后对教育体制的重新定位,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交大的广大师生以强烈的爱国热情和主人翁精神,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交大调整出去的一批系科连同很强的师资、设备、图书资料等,帮助加强了其他院校相关专业领域的力量,或建立了一批新的理工学院。而交大在国家“优先发展中国重工业”的方针下,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业大学,其机械类、电机类和造船类的系科得到了加强,为后来这批专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奠定了基础。

然而,交大由一所具有理、工、管结合的传统办学特色及优势的著名大学被调整为多科性工业大学,并且理工分家、系科减损,给学校整体实力带来较大的影响。

 

 

【浏览次数】:

Copyright© 2018 上海交通大学

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  邮编:200240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