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下午,在交大闵行校区媒设大楼A407举行的一场题为“影像档案里的上海先行——上海音像资料馆的影像档案实践”的讲座中,一段最新从俄罗斯征集到的,长达20分钟的,反映1949年-1950年间交大学生校内外学习、生活、活动等场景的视频首次被披露
5月28日下午,在交大闵行校区媒设大楼A407举行的一场题为“影像档案里的上海先行——上海音像资料馆的影像档案实践”的讲座中,一段最新从俄罗斯征集到的,长达20分钟的,反映1949年-1950年间交大学生校内外学习、生活、活动等场景的视频首次被披露。当在场的师生们看到熟悉的徐汇校区中院、上院以及老图书馆昔日的场景时,内心激动万分,不禁感慨于交大横跨三个世纪的悠久历史。
此次讲座,是上海交大档案馆借“上海档案日”宣传月活动之际,特邀上海音像资料馆节目策划部翁海勤主管来校所做,聆听讲座的除了交大档案馆、交大医学院档案馆全体工作人员外,还包括媒体与设计学院的部分学生等近50余人。

 
讲座过程中,翁老师还通过几段反映清末时期街景与百姓生活的影像资料向观众介绍了影像档案的理论渊源、历史变迁以及上海印象资料馆的实践过程。她也特意为交大师生准备了一些上海特色影像资料,使观众有幸看到了上海最早的黑白影像、辛亥革命后的上海街景、上海最早的彩色影像和航拍影像、1926年的上海交大前身——南洋公学院的影像资料以及孙中山、李大钊、陈独秀、于右任、蔡元培等历史上风云人物的影像资料等,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都是近年来上海音像资料馆从世界各地及民间征集而来的。
在谈及如何具体开展影像研究工作时,翁老师特别提到了影像资料的解读和考证,并介绍了如何通过文献资料考察、历史照片比对、人物后代确认、求助史学权威等方法,判断影像资料所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影片本身的画面信息等。
最后,翁老师也以影像档案的意义为此次讲座划上了句号:“音像作为档案,理想状态是一种影像结合文字、图片等多种史料互相印证的综合档案,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对历史的补充。这里的影像最好是历史影像和历史亲历者讲述相结合。”
通过本次讲座,使观众对影像档案有了直面的认识,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影像档案的价值与意义。
我校的“上海档案日”宣传月系列活动还将持续进行,6月9日上午9:30-下午2:00在闵行校区东区大转盘将举办档案馆官方微信开通暨档案服务现场咨询会,欢迎全校师生关注并积极参与。
撰稿: 张燕迪、刘丽梅
摄影: 张旭
【浏览次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