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网络信息中心和上海新影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中信信息发展有限公司、上海长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开发和研制的
《上海交通大学数字档案馆》项目,顺利通过了由上海市档案局组织的成果鉴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是我国高校数字档案馆建设领域的一次重要突破。它不仅标志着上海交通大学在数字档案馆建设和应用方面取得了实质性成果,在数字档案馆平面化服务向立体化服务的转变历程中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而且还标志着全国高校第一个数字档案馆建设成功。鉴定会结束后还举行了简短而隆重的《上海交通大学数字档案馆》开馆仪式。
在项目成果鉴定会上,来自国家教育部、国家档案局、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档案局有关领导及上海高校档案馆(室)负责人、专家学者听取了上海交通大学数字档案馆项目的总结报告、研制报告、技术报告、用户报告和测试报告,观看了数字档案馆现场演示,对项目所取得的技术创新成果进行了严格评审。专家委员会认为:
一、上海交通大学数字档案馆系统运用多种先进技术,整合各类档案信息资源,建立了集成式的数字档案业务工作平台,通过档案门户网站和校史博物馆网站向校内外用户,提供了全方位、一门式的数字档案信息服务。
二、系统研制将信息技术和档案业务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整体架构先进、设计方法科学、服务功能丰富、操作界面友好、运行安全稳定、应用工作扎实,积累了大规模数据库资源,在上海交通大学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三、该系统具有以下特色:
1、采用了先进的基于SOA的多层体系架构,有利于系统的扩展维护、架构稳定、数据交换、服务控制和异构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
2、对解决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了富有创新性的探索。
3、综合利用搜索引擎、全文检索、网络在线编辑保存文档、基于模板的信息发布等技术,实现了档案编研信息网上采集、编辑、研究、排版、审核、发布和展示等功能的一体化,创新了档案信息的编研和传播方式。
4、采用了网络爬虫技术,实现网上档案信息的搜集、过滤、整合、自动组卷工作,为网络档案资源的采集提供了先进的手段。
5、系统研制的馆务精密化管理对档案信息资源的知识挖掘和辅助档案决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四、项目研制的“高校数字档案馆评价体系”,评价项目设置合理,并在本系统评估中积累了比较详实的台账和宝贵的经验。
五、项目研制文档材料符合鉴定规范。
综上所述,项目组完成了上海交通大学“985”二期项目计划书规定的任务,实现了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总体目标,同意“上海交通大学数字档案馆”成果通过鉴定验收。该系统在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SOA架构应用、资源整合、网络信息采集和在线编研等方面进行了多项创新,为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希望该系统能在交大进一步深入应用,并在高校系统数字档案馆建设中广泛推广应用。
数字档案馆是顺应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多媒体等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型档案馆,代表着档案馆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信息时代档案服务创新,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的必由之路。目前,由于档案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上存在诸多的理论与技术难题,以及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工作量大、周期长、投入高等特点,多年来国内档案界对数字档案馆的研究与建设基本上大多停留于理论探讨阶段,在工程开发与应用方面尚未出现令人满意的成果。
上海交通大学有着百年来档案工作优良传统,学校创始人盛宣怀就十分重视档案,形成了有“盛档”之称的大量档案。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在学校大力支持下,校档案馆就着手档案文博信息化建设,开发完成的《科研项目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曾获上海市档案科技进步二等奖(一等奖空缺)。2002年,建成了教育部数字博物馆项目——船舶数字博物馆,成为全国高校第一座网上虚拟船舶数字博物馆。2003年,校档案馆分别筹建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和钱学森图书馆,大批的文献实物实现了数字化处理。在建的钱学森数字图书馆和董浩云数字博物馆分别得到国家及家属的大力支持,投资数百万元建设经费。与此同时,为适应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需要,构建现代大学发展的信息支撑平台,校档案馆制定了《上海交大数字档案馆》建设方案,学校纳入了“985工程”一期建设。2004年,数字档案馆基础应用系统的《上海交大档案信息服务与管理系统》建成并通过鉴定,同年荣获了国家档案局档案科技进步三等奖以及上海市档案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数字档案馆建设又纳入学校“985”二期建设计划,校档案馆与相关公司密切合作,按照“大思路、大档案、大开放、大服务”的建设理念,充分吸收国内数字档案馆建设的经验,优化了档案信息服务与管理系统,完善了基础设施、档案鉴定管理平台、网上档案信息集成式服务平台;新建了档案信息网上导入平台、数据交换与集成平台、在线编研陈展平台档案数字化处理平台、保密及档案数字化原始数据存储管理平台、馆务精密化管理平台,并对数字档案馆安全保障、数字档案馆建设标准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十余个管理性文件;自主创建了高校数字档案馆评估体系,并首次作为数字档案馆评估标准被专家委员会用于数字档案馆的鉴定;校档案馆结合学校开展大学文化建设的需求,加速馆藏档案成门类的、大批量的数字化进程,先后完成了馆藏历史、文书、教学、基建、照片、人物等档案门类的数字化;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开放了学校70年的档案全文信息和现行文件,满足和方便了学校对档案利用的需求。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数字档案馆的生命,也是立馆之本,强馆之基,更是活馆之源。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深化了档案资源体系创新。近几年来,校档案馆充分利用数字档案馆管理系统这一工作大平台,多渠道的集成档案信息资源、多形式的变革档案信息资源归档模式、多载体的丰富馆藏特色、多层次的学术活动积累馆藏资源、多途径推进馆藏档案数字化、多视角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的依法治档的新办法,为学校、社会的利用服务奠定了较为深厚的基础。
档案贵在于活,重在于用。以档案数字化成果为支撑,深化档案服务体系创新,上海交大档案馆积极开创了即时性服务、条件性服务、推送性服务、集成性服务、研究性服务和陈展性服务。特别是近几年来,围绕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加强学校软实力建设、弘扬办学传统、深化和拓展融资办学渠道等中心任务,完成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先后筹建了赵朱木兰纪念馆(美国劳工部部长赵小兰之母)、盛毓度纪念馆;举办了钱学森回国五十周年图片资料展、钱学森科学思想图片展、钱学森风范展等,并先后上海、杭州和武汉展出,观众达数十万人次;出版了《钱学森研究》2辑、《历史华章·经典记忆——从南洋公学到国立交通大学》、《钱学森——中国人的骄傲》、《集大成·得智慧——钱学森谈教育》;2007至2008年撰写论文和文章50余篇在校刊或学术刊物上发表;基本完成在线编研陈展项目20余个(待审);配合电院成立百周年、物理系70周年、数学系80周年、管院90周年、机动学院60周年等纪念活动,高效便捷地提供了多专题的、大量的“半成品”服务,深受好评;配合学校有关部门设计开发了校史系列礼品10余种。档案人员角色开始由保管者向“知识创造者”转变。
校档案馆机构设置及功能也颇有特色。档案业务指导兼具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配套归档和网上相关信息导入工作;档案史料研究室兼具档案史料、航运史、船舶史、钱学森研究、档案学硕士点学科建设和在线编研工作;档案展览室兼具服务学校陈展和在线陈展设计工作;档案保管利用室以在线服务、在线编研服务为主、传统服务为辅;校史博物馆、董浩云航运博物馆、钱学森图书馆各自兼具实体展馆建设和数字博物馆、图书馆建设。近年来,学校为适应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批准同意校档案馆新设档案文博信息技术室,专事数字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的建设及管理。一支由40人组成的档案文博创新团队正在日益成长和壮大。回顾数字档案馆建设的艰辛历程,其主要经验是:创新发展思路,抢抓机遇,用好机遇,真抓实干,破解瓶颈,务实求新,服务学校。其体会是:档案队伍的业务素质是关键;统筹兼顾,科学规划是前提;业务建设规范是基础;干部骨干以身作则是保障。
数字档案馆建设是一项只有开始而没有结束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院士日前批示指出,在闵行校区要建2万平方米档案文博大楼,以图长远。其式样仿老图书馆按比例扩大。我们相信,通过全体档案人员的辛勤耕耘和不断追求,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事业一定会更美好,学校档案数字博物馆(数字档案馆的高级形式)必将展现在我们眼前。
图文:档案馆
上图为上海交通大学数字档案馆项目鉴定会时图片资料